徐文立谈今年钢铁行业工作重点:巩固去产能成果 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9-02-26 视拓信息 175

2018年,钢铁行业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全行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纪录。

2018年,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达8.7亿吨,同比增长14.8%,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18年,钢材价格高位运行,进口铁矿石价格保持基本稳定,行业效益达到历史最佳水平。

2018年,我国钢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7.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利润4704亿元,同比增长39.3%。

2019年,钢铁行业怎样巩固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实现高质量发展?2019年,钢铁行业运行形势会怎样?工信部今年将在钢铁行业开展哪些重点工作?带着这些问题,2019年新春伊始,《中国冶金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工信部原材料司钢铁处处长徐文立。 

今年将对去产能组织“回头看”

“下一步,能否巩固好钢铁去产能成效,实际上是直接关系到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徐文立强调。

徐文立介绍,巩固去产能的成果主要从两方面来抓。

第一,持续保持高压的态势,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开展钢铁去产能工作以来,国家依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设立了举报平台,发现违法违规行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举报。相关部门在收到举报信息后,第一时间交由地方政府进行核实处理。如果举报属实,由地方主管部门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处理意见上报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第二,对于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重复举报信息,部际联席会议会组织相应的核查组进行实地核查,而且这种核查是多部门联合,从项目立项、产能真实性、土地、环保、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核查,依法依规提出相应处理意见。

“今年针对钢铁去产能,部际联席会议要开展一次‘回头看’专项检查。”徐文立透露,“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请示并获得国务院同意。”

这次专项检查的主要范围包括产能置换是否合规、是否有违规新增产能、是否有“地条钢”死灰复燃的情形等。徐文立特别指出,当前各地陆陆续续实施的一些项目建设,包括搬迁、重组,都是以产能置换开展的一些具体项目建设,这些项目都属于此次专项检查的范围。 

对违法违规新增产能“零容忍”

对于违法违规新增产能,国家一直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但随着钢铁行业效益好转,有的企业和个人仍会铤而走险。徐文立介绍,从前期调研、走访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产能置换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减量置换机制不严格、批小建大、建设异型高炉等问题;各地在批复项目的时候,还存在以循环经济、铸造或者铁合金等名义新增炼铁炼钢产能的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下一步专项检查的时候,我们也会根据前期掌握的信息,列出一些重点检查的内容——是否按照批复的情况进行建设,是否批小变大了,或者有其他一些违规的问题,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去发现这些问题,例如举报、常态的监督,包括通过调用卫星监测、电力监测等这些方式来发现,看看在实际过程中是否存在新增产能的现象。”徐文立说道,“一旦发现,一定进行严肃处理。如果不保持这种高压态势的话,钢铁行业去产能成效就会大打折扣。”

徐文立指出,部分地区存在“地条钢”死灰复燃的情形,不过从目前来看,已经形成一个很好的监督氛围。“‘地条钢’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想完全消除这种死灰复燃的现象,还是挺难的。持续对‘地条钢’保持高压态势非常必要。”徐文立坦言,在去年也发现了一些“地条钢”死灰复燃的情况。

徐文立强调,随着形势好转,不排除有些地方一些工作做得不到位,光靠以文转文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些事情必须实实在在地去做,要抓出实效来,敢于动真碰硬。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因为新增钢铁产能、打击“地条钢”问题,被追责问责的已接近600人。根据不同情形,有的已经判刑入狱,有的可能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

怎样才能让这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徐文立指出,这尚需依法治国逐步到位,包括诚信体系建设的完善等。有些问责还不能对一些企业、一些地方起到完全震慑的作用。如果每家企业都能把诚信经营作为自己的“命根子”,规范治理行业乱象就水到渠成了。

徐文立同时指出,国家层面正在着力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各个部门的合力正在逐步形成。“新增钢铁产能行为已经列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失信惩戒范畴,下一步,要把政策执行到位。”他强调。 

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对钢铁行业来说,下一步如何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徐文立表示。

徐文立认为,我国钢铁行业是有条件、有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行业。钢铁行业综合竞争力排在全球前列,但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一些差距。钢铁工业怎么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首先,需要有自己的品牌。“现在也涌现出一些品牌产品,比说宝钢的硅钢、太钢的‘手撕钢’、鞍钢的航母用钢等。”谈及这些,徐文立兴奋不已,“如果中国能有一批这样的企业,都有自己响当当的拳头产品的话,我觉得离钢铁强国的路就不太远了。”

徐文立同时认为,钢铁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应当关注标准的问题。如何不断地提升用钢标准,也是直接关系到下一步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徐文立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是不得不提的话题。他表示,钢铁行业的智能制造水平在众多行业里边应该是属于走在前列的。前段时间工信部推出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钢铁行业有很多企业入围了,比如宝钢、太钢、河钢、南钢等。通过这些企业的试点示范,在行业里边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模式,使整个钢铁行业的智能制造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是下一步钢铁行业应当思索的重要问题之一。

“高质量发展还应当坚持绿色发展,这是个永恒的主题。钢铁行业怎样实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徐文立指出。他表示,钢铁行业对整个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包括采暖季及恶劣天气期间的错峰生产、停限产等工作,推动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成效大家有目共睹。“钢铁行业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他强调。 

兼并重组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十三五”去产能渐入尾声,中国钢铁行业正逐渐转向结构性改革,兼并重组将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但在现实中,一些企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徐文立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涉及重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分配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

“想解决这些问题的话,还得简政放权。对于涉及的利益分配问题,国家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该放权的放权。”徐文立稍作沉思后说道,“还有就是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好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性干预,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引导也是必要的。”

“钢铁去产能过程中,人员安置是难啃的骨头。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能拿出来的政策措施、资金是有限的。为什么一定要靠市场的力量?只有靠市场的力量才能把这个问题真正解决掉。多重组、少破产,就是为了避免减少过多的社会震荡。”徐文立表示,“但同时该破产就破产,该清算就清算,这也需要用法治化、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要多条腿走路。”  

让产能跨地区流动转得出、接得了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性行业,钢铁产业的合理布局有助于区域经济合理、有序地发展。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大的布局基本到位了。沿海布局基本上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局部地区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徐文立指出,下一步,重点是怎么做好重点地区的一些结构调整,引导这些地区的钢铁产能适当地向有市场、有空间、有发展容量的地方转移。

“目前,国家层面正在研究相关的扶持政策措施,让产能跨地区流动能够走得通,让能转的转得出,能接的接得了。”徐文立说。

对于当前有些地方政府大面积推进城市钢厂的搬迁行为,徐文立认为,搬迁一定要慎之又慎。“对于钢厂搬迁,各方争议较大,因为现在真正搬迁成功的案例不多,甚至是屈指可数。钢厂搬迁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伤筋动骨的事情。一旦搬迁不成功,或者行业形势发生一些改变,可能会把企业完全葬送。”徐文立指出。

要认真研究钢厂与城市的共融问题。“国外为什么可以共融?国内为什么不能共融?”徐文立说道,“企业把工作都做到位,该上的节能减排设备都上齐。要是确实不行,该关停就关停,要避免一味搬迁。现在不少沿海基地越建越大,环保问题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大问题。”

“中国有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把扩大国内消费文章做好,中国经济就出不了大的问题。”徐文立认为,“对钢铁行业而言,主要是满足国内市场消费,出口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怎么扩大钢材内需?“像雄安新区建设、地下管廊建设、城市立体停车位建设等,如果慢慢挖掘的话,就会有很大的需求空间。”徐文立表示。

“我个人判断,2019年,钢铁行业肯定到不了2018年的鼎盛时期,但也差不了太多。”徐文立认为,“总体可能是稳中有降、降中趋稳的态势。从经济效益来说,也很难恢复到2018年的水平,但也不可能出现断崖式的下降。钢铁行业还是要提振信心。”